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運用生活情境幫助孩子學會英文

        學習英文時,常聽到情境式學習,一張情境圖附上單字在旁邊,是書中常出現的典型版本。

取自<我的第一本親子英文>



英文參考書只能呈現平面的視覺圖片,真實的生活情境除了眼所見外,還有背景聲音、場地的氛圍、味道、手摸東西的觸覺等等,該如何做才能在生活中幫助孩子學會英文呢?總不能成天拿著蘋果說:Apple This is an apple.吧!?

該怎麼做呢?這讓我想起一個小事件,曾有一個人到語言不通的陌生國家旅遊,離開旅館時,櫃檯人員說:「阿哪塔,那人不懂,愣著,櫃檯人員從櫃檯內拿出一把房間鑰匙,指著說:「阿哪塔」,這人恍然大悟,原來「阿哪塔」是房間鑰匙,馬上將鑰匙歸還。腦子將「聲音」和「聲音的意義」結合後,便學會了詞彙,就是語言的學習。因此,父母的角色便是要幫助孩子連結說話的聲音和其意義

如何運用生活情境,幫助孩子建立起聲音和意義的橋樑呢?

1.指著說:指著東西說名稱,這是最常見的方式,不需特別提。

2. 先說後動」:就是「先用英語說出即將要做的事,然後馬上行動」,這是很好的方式,也是情境式學習英語最簡單的技巧。例如,刷牙時,媽媽說:「Let’s brush our teeth.」然後馬上帶孩子一起去刷牙,每天重複,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會這句話的意思。常用的句型如下面第二張圖。

先說後動--搭電梯的例子

先說後動---常用的句型



3. 邊說邊做是另一種簡單的方式,也就是以英文說出正在進行的活動或動作。




順道一提,親子互動中,有些情況卻是動作先出現,才說英文,常見的就是制止孩子不合宜的行為,例如:搭電梯時,小孩子難免會在電梯內跳來跳去,這時父母就會說:「No jumping! (不要跳)

上述這些方法,可讓孩子直接理解英文的意思,而非透過中文 (或母語) 來學習英文,若是透過中文學習英文,日後容易落入以中文的思維模式來說英文,比如開門是 open the door ,開燈容易說錯為open the light (正確為 turn on the light) 。這也就是常聽到的Chinglish中式英語

孩子的生活互動是豐富多元,英文的範圍也很廣泛,這些方式雖不能涵蓋所有英文的學習,卻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許多基本的英文名詞、動詞或是動詞片語。另外,也可藉此讓孩子耳濡目染英文中不同的動詞時態,特別是動詞的原型和進行式 (:cook cooking)。非常適合年紀小或初學英文的孩子,值得父母們在家多多應用。



:中式英語在維基百科的說明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BC%8F%E8%8B%B1%E8%AF%AD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一起來存錢吧!~~為孩子存錢到英文財庫

一位朋友到我家,看到一歲半的女兒,覺得女兒的語言發展比她同年齡的姪子慢,我只能笑笑。女兒生長在小家庭,平日互動對話的人就是我們夫妻倆,但這位朋友家中總共有10個人,人一多,對孩子說的話,重複及變化性必然高,光是一句:「吃飽了沒?」一頓飯可能就能聽到56次以上,語言發展自然比較快。同樣地,有兩個孩子的家庭,父母一定發現老二比老大更快學會說話,語言發展較快,因為老二多聽到一個人說話,那人就是老大。

曾有人比喻「學習一種語言就像存錢」,孩子聽到的一詞一句都是錢,隨時存進孩子這個撲滿中。大人說得越多,孩子的語言財庫儲存越多,語言能力越好。

孩子學習英文也是一樣,是一種儲蓄,核心精神是「累積」,一詞一詞、一句句存在孩子身上,當英文財」到達一定的程度時,自然會開口說話。



父母說得越多,英語環境越豐富,就能幫孩子存到越多「英文財」。吧!一起來為孩子存英文財,使出混身解數,不只把握每個說英文的機會,更要創造機會,最好還能邀請家中其他成員一起為孩子存英文財,效果加倍。


如果家人害羞說英語,就鼓勵他們多和孩子說自己的母語,不論是台語、客語、原主民語、越南話等,是不同的「語言財」,皆很棒唷!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 -----2013年國際學村出版


這是本像字典一樣厚的書。內容網羅了兒童8000句生活用語,這些用句非常細緻,細到一言一行地貼近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如:「去按一下電梯」、「誰放屁」、「鞋子穿錯邊了」、,只要你想要表達的,這裡幾乎都找得到。因此,想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英文雙語環境的父母,手邊有這一本書,有很大的幫助。

書中包含九大單元,共46章
每一章裏頭又區分許多小活動




每個小活動內是許多生活互動用語

參考價值高
        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極高,其原因在於此書的形成。
以前的英文書,多仰賴英文老師編輯,設想對話的句子,容易受個人經驗影響而偏頗。「所謂生活用詞,在生活中真的就會用到嗎?頻率是多少?」現代學習英文也講求證據,並非大師說了算,大師也要拿出證據。到現場去錄音收集語言資料就是證據,科學證據才讓人信服。這本書收錄了美國家庭間親子對話的語句,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從對話錄音到打成文字再加以分類,這種過程真是痛苦到要人命,短短五分鐘的對話需可能需要一個小時轉譯成文字,曾經有每分鐘150字的快打手,都求饒。我想這本書有如此豐富的內容,當然不會只有一小時,一定不少!!
除此之外,這本書有六位媽媽給予使用上的建議,刪去過長及艱深的句子,可以更貼近父母在家中的應用。

驚嚇指數也高
許多人看到每一頁幾乎都是滿滿英文的語句,一定張大嘴,說:「好多!算了!」不然,就是買回家翻閱時,因為太多而看傻,或頭暈啦!這是一本查詢生活用語的工具書,如字典一般,使用上,就是要多翻多查。別為難自己整本吞下。




如何使用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時,很開心,原因在於這是一本自己期待的工具書。但是內容很多,起初不知該怎麼辦,翻了一陣子,思考該如何運用。當時孩子才兩歲,不可能讓他聽這本書的錄音,那是種疲勞轟炸,即使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也不適合,太無聊了。這錄音應該只讓父母聽的,了解一下句子的發音。
因為涵蓋的範圍很廣,只能從中選擇適合孩子的語句,這些句子一定要搭配生活情境才有意義,刷牙洗臉、吃飯、更衣等等每天都要做,做一次,就說一次英文,在生活互動中自然重複,不用刻意複習。舉例來說,我們住在大廈,天天都要搭電梯,所以我選了幾句搭電梯可說的話,配合當時的情境說出。

Go and call the elevator.   去按一下電梯。
The elevator is here.      電梯來了
The elevator is going up.   電梯往上(上來)
The elevator is going down.   電梯往下(下來)

記得時就會對女兒說,對她也沒要求,常常搭電梯下樓時,我會說The elevator is going down.,順便手指向下,讓她知道我的意思,有時候像自說自話,反正人家都說,生一個孩子要瘋三年嘛!上個月,我們搭電梯下樓,我在放空的同時,看著女兒抓著電梯的扶手,扭來扭去地說;going down.」真是欣慰呀!瘋得有代價了,連忙笑著回應說Yes. The elevator is going down.

整理下面步驟,幫助父母們運用這本書:

1.      最常和孩子互動的情境是那些?
 (如:吃早餐、穿衣、刷牙、打掃、玩積木…)

2.      從中選擇一個和孩子說英文的情境。

3.      從上述情境中選擇一兩個一定用得上的英文句子。

4.      背起來或寫在便利貼上。

5.      時機到了,說出來。要重複多次,讓孩子熟悉。


6.      等待,等孩子在同樣的情境會說出部分或是完整的句子。

7.      開心回應,再說一次囉!(父母的開心是對孩子的肯定與激勵!)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我的第一本親子英文》----2012年國際學村出版

不管是書店或是台北火車站的地下街都看得到這本書,金石堂的網路書店也標示此書是華人世界銷量最大、最受歡迎的英語學習書!我猜應該很多父母都有。這本書的定位是「親子互動英文學習的工具書」,意味著是讓父母參考親子間的英文對話。這本書給人的第一印象,蠻有英文參考書的感覺,有句子、片語和單字的說明,還多了大量可愛的插圖。


詞句貼近兒童生活用語
      書中共有52生活主題,如:洗澡、用餐、做功課、天氣等等,每篇文章針對主題句型說明,讓父母更加清楚。由於設定主題已經是兒童的生活活動,因此句子貼近兒童生活中可用的英文句子,對話句子很具有參考價值。



版面整齊友善
這本書編排整齊容易閱讀。關鍵字用紅字標出並說明,類似筆記的方式,提醒父母用詞應用的變化和注意事項,看起來很舒服,不會有負擔。圖文並茂,繪圖清晰,情境式圖像學習單字。





這本書適合甚麼樣的孩子?
這書沒有明指出適應孩子的年齡?或適合哪種英文程度的孩子?在封面上,有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推薦,書中人物也是小學生,應該針對國中小學生。即便是國小學生,英文程度也有很大的落差,孩子的年齡和能英文程度影響父母該如何使用英語句子的深淺。這考驗著父母本身對孩子的了解及應用能力。

對話親體驗的句數
     每一主題約有10句以內的對話句子,並不多,優點是能凸顯主要句子,缺點是不大能應付孩子豐富的生活對話。事實上,大多數的孩子不會乖乖按照書上的劇本演。

錄音方面
      錄音是說給父母和孩子聽的,孩子聽久了可能會覺得無趣。每段錄音依序為:主題的中文簡介、有簡單背景聲音的英語對話、中英對照說明,然後再聽一次英文正常速度的對話,最後是單字(活學活用)的朗讀。但是最後一單完的單字圖庫就沒有朗誦,無法聽讀音,有點可惜。比如,下面的茶花和杜鵑該怎麼念呢?

家長該如何應用這一本書呢?
1.      可以參考書中的句子和詞彙。換句話說,執行面上,需要先想一想孩子的英文程度,先找簡單描述句,然後找機會將英文句子用上。這需要花點兒心力,也是父母的挑戰
2.      體驗優先,如:酸甜苦辣、冷熱、削皮、穿衣襪等等。能夠動手做,孩子不無聊,印象深,記憶久。

3.      若孩子年齡較大,已經習慣母語,孩子可能會問:「你在說甚麼?或甚麼意思?」要先讓孩子運用情境猜一猜,才能讓他對這句子加深印象。

4.      孩子英文能力OK又愛演,就一起角色扮演一下!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行動吧!~別讓負分思考的高牆阻擋你和孩子說英文

     小時候,許多老師或父母看到考試結果,總是說:「差幾分壹百分?」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呢?深深烙印在腦中的不只是這一句話,而是這一句話隱含的意識形態,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讓人第一眼或第一個想法只聚焦在缺少的部分,沒有十足把握,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和歐美人士比起來,雖然懂得不比他們少,卻表現得沒自信。因為西方父母和老師面對成績的態度和東方完全不同,他們看到的是「得到」幾分,給予很多的肯定,孩子在每一次的評量上,獲得自信而非挫折。

這種負分思考,彷彿築起一道高牆,讓人難以自信地大步邁進。提起在家和孩子說幾句英文,即便是擁有碩士學歷的朋友,也緊閉嘴,輕輕地搖搖頭,因為他怕說錯英文。客觀來說,他說正確英文的機率絕對比出錯高出許多,因為負分思考,讓他只在乎說錯的部分。謹慎是好的,但怕犯錯而拒絕行動,就可惜了。

我也很在意說錯英文,畢竟英文非母語,可能會說錯。這是很容易克服的,只要設定好要和孩子講的英文,事先確認就好了,非常簡單。例如,某天我在市場買了芭樂,次日想告訴孩子Guava就是芭樂,但我想知道自己的發音是否正確,就先查一下書或網路字典,再和孩子說。或許有人覺得麻煩,若你曾搜尋美食餐廳而上網,這是再簡單也不過的事。或者,父母們也可以選一本親子溝通的英文書,翻一翻,勾選一句你想說的英文詞句,再上場即可。


      親愛的父母,只要你願意,開口和孩子說英文一點兒都不難,難的是對高牆的畏懼,別讓負分思考阻擋你為孩子付出的決心!


別讓負分思考的高牆阻擋你和孩子說英文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和孩子說英文---不是教,是用

     目前,3C電子產品盛行,不論是手機、平板或電腦隨處可見,特別是手機或平板,父母不經意地在孩子面前使用,只要孩子一拿到手,手指便不停地滑,有模有樣地玩起來。父母有教孩子嗎?沒有,只有使用。

      以小孩學母語來說,父母有一個字、一個字的教孩子嗎?當然沒有,罵起小孩,不就是一句接著一句的連珠炮,小孩學得超快,快到下一分鐘就能反置於其人之身,讓父母後悔曾經說過。父母有刻意教說話孩子嗎?沒有,只有在孩子面前用。

      提起在家和孩子說英文,很多父母會說:「我英文不好,不會教啦!老師才會教。」所以沉默是金。我的老公就是這樣的人,逼不得。但是下班回家後,還是有常掛在嘴邊的英文,就是和我說:「I’m so tired.」藉此逃避洗碗和倒垃圾的家務工作。某日晚上,過了洗澡時間,女兒仍賴皮不肯洗,我邊叫邊追,只見快三歲的女兒跑到床上躺著,翹著腳,手拉著小被子,輕拍胸脯說:「so tired.」。當下我的臉真是快抽筋了,不知該笑還是要板著臉。不知不覺中,她已經學會爸爸脫逃的精髓英文。老公從來沒有這樣教女兒,更沒跟她說:「妳懂嗎?要記住喔!」只有真情流露出他的疲態和以英文表達他的感受。

翹腳不好看,但還是要補拍一張

      父母憑著過去的經驗,認為英文是一門學科,總著眼在教,要教學才上得了檯面,忽略了英文就是一種語言,語言的價值在於溝通,訊息傳達的互動。父母也忘記了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不論是回家時大叫:「I’m home.」或出門前說:「I’m leaving.」,簡單地幾句,讓孩子知道英文是個溝通互動的工具,肯定英文的實用性。使用的同時,就是給孩子學習英文的機會。


不僅僅是聽歌

幼兒最喜歡音樂,跟著節奏扭腰跳動,旋律洋溢著歡樂的音樂,也讓人心情愉悅。許多孩子還不會走路就聽著兒歌長大,當然其中一定會有英文兒歌。多聽歌讓孩子可以不著痕跡地熟悉英文的發音,將歌唱出口時,不只記住了歌詞,也有開口說英文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聽歌或唱歌時,孩子都很開心地。因此,讓孩子多聽歌是一件非常非常棒的事





        學習英文的角度上,多聽歌就會懂得英文了嗎?從小聽到大,經過寺廟時或特定場所,一定常常聽到念經的聲音,有些還只有一句話,不停重複,請問一般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應該也和我一樣不知道。同理,若是孩子聽英文兒歌,肯定會唱,至於能不能從中學到英文詞句的意思,就要看孩子有沒有在互動當中抓到詞句的意義。簡單來說,學會一種語言就是建立起「語音」和「其意義」的連結,因此,若我們希望孩子聽英文兒歌除了陶冶性情外,還包含學習英文,父母不該是按下音響的撥放鍵,就閃人,而是要在孩子聽歌的同時指出或表演出歌詞中的意思,孩子才能理解這個聲音的意思,一句一字地學會英文。

學會一種語言就是建立起「語音」和「其意義」的連結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孩子,你的英文要比我更好

   一位朋友用英文與外國同事溝通,每次結束,彷彿死了一回。另一位朋友說,要不是他的英文不好,否則他的事業可以擴展到歐美。自己也有點遺憾,覺得這輩子花了很多時間學英文,開口時,有時感覺被飯糰噎到。我相信大部分人的英文能力並非不好,只是覺得不夠好。當面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時,自然希望孩子的英文能力要更好。

   父母希望孩子學好英文的力量有多強大?大到已經改變一個產業的經營模式,學前幼教產業便是一例學前幼教是顧客導向的私營機構為主,為了生存,必須要滿足家長的需求,縮改課程,爭相加入美語課。滿足了父母們希望孩子越早接觸英文,越能平步青雲、表現卓越的期待。

   的確,英文能力很重要英文能力是通往地球村的門票,有了它,孩子未來的世界才是平的,否則只能待在較小的另一層。父母認為老師教得比自己好,所以將許多期待放在學校或補習班。孩子就像是一塊海綿,不停的吸收,只要給他們豐富的學習環境,一定可以學到一些英文。令人不經多想的是,若是父母認為孩子提早上接觸英文,回到家仍是翻開課本複習和測驗,縱然學習的年齡下降,仍是屬於教室中才會出現的語言,英文在孩子心中的定位,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的一門學科,最終落入為了考試而唸,沒有考試就放在書架上。

        對於學習英文的觀念未改變,難以避免落入考試的輪迴。對孩子來說,英文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語言,就像國語、台語一樣,可以用來溝通的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英文成為日常生活中可用來溝通的工具之一。

        有一天,我的母親對我說妳要多和孩子說英文如果可以,我也很想和孫子說英文,但我們那個時候,小學畢業就必須工作賺錢養家,不能再念書。你們這一代的父母,既然已受良好的教育,除了送孩子去補習班,更就該為孩子做一些和上一代父母不一樣的事。母親說得很對,內政部統計,101年新生兒的母親已有87%是高中職以上學歷,絕對有能力使用簡單的英文句子溝通。有些父母可能覺得自己的英文不夠好,事實上,我們已經擁有很多很多,足以讓我們孩子的英文能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