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父母多說英文的技巧

如果你已經肯定父母在家和孩子說英文,可幫助孩子認同英文是種溝通工具,能引導及激起孩子學習英文的動機,另一方面,也是默默地為孩子日後學習英文鋪路。

或許,下一步可能會問:「到底在家要說多少才夠呀?」不容否定的答案:「當然越多越好。這樣的回答恐怕讓許多父母感到壓力,英文並非許多父母的強項,對大多數有心的父母而言,說簡單的英文應該是沒問題,但仍不免問:英文要說到甚麼地步?」《自然學會雙母語,美國家庭無壓力親子英文入門》的作者金秀賢在她書中提到:「家長先把要一手包辦的想法拋到一邊,只要能孩子做到家長能力所及的部分就行了。家長負責的是生活英語,讓孩子在生活中多接觸英文。內容較深的英文,就交給專業的英文老師。」是的! 家裡是生活的重要場所,將英語當作生活點綴,父母的壓力不大,才能「持續」,別忘了,不管成人還是小孩,都有上帝送的禮物,就是「遺忘」,小孩子學習語言學得快,忘得也飛快。忘記是很自然地,所以讓孩子「多接觸英文」,多聽幾次。

秉持著「讓孩子多接觸英文的想法」,如同希望孩子多吃點菜,當季的菜,每次都是同樣的做法,很容易就吃膩了,但是加上一點小配料,菜色就會有變化,時令的菜猶如自己有限的英文,那些小配料就是技巧。針對初學英文孩子,這裡介紹兩個小技巧,幫助父母可以多說英文,孩子多聽,在互動的過程中,也能促進孩子的理解能力及靈活應用英文的能力。

1.     換湯不換藥
換湯不換藥,指的是同樣的情境,一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達方式。簡言之,就是換句話說,用不同的句型表達相同的意圖。依據父母和孩子的實際互動經驗,將這個技巧分成五個方面,分別為「示範、指示、有禮、請求、提醒」記住這五個,就可以將一句動詞有多個變化,賺很大吧!例如,關燈,Turn off the light


說明
舉例
示範
父母示範英文句子的意思,幫助孩子理解英文句子。
在孩子面前,說:「Daddy(指自己). Turn off the light. 然後把燈關掉。﹚」
指示
等孩子懂了,讓孩子自己去做。
要孩子自己去關燈,所以指著燈說:「Turn off the light.
有禮
讓孩子熟悉禮貌的表達方式,加上Please
對孩子說:「Turn off the light, please.
請求
換成請求問句的方式。
對孩子說:「Could you turn off the light ?
提醒
提醒孩子去做。
對孩子說:「Don’t forget to turn off the light.


2.     人多是力量----你我他原則
以家人或玩偶人物為主角,同樣的句子,變化不同主角,自然地重複說出英文句子,這就是不被發現的囉嗦,稱為「你我他原則」。
你:可以提及你或你們
我:可以提及我或我們
他:你我之外,包和有生命或無生命的,他、它、他們、它們都是。

   舉例
你我他原則
舉例:鼻子--Nose
This is your nose.
This is my nose.
That is Daddy’s nose.

   另外,同樣的原則,也可以運用玩偶,這樣就不只你我他,人物多到可   
   以排很長的隊伍。
你我他原則延伸
舉例:喜歡—like
玩偶1
Mickey likes apples.
玩偶2
Kitty likes apples.
玩偶3
Donald likes apples,too.
玩偶4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不要考我

有個朋友每次教孩子英文時,兩人就上演百米追逐賽;起初孩子還能給點面子,乖乖坐著聽,漸漸地就像椅墊長了針似的,扭來扭去,一下上廁所,一下喝水,後來只要一拿出英語教材,孩子就跑走,貓抓老鼠的戲碼就開始了。朋友是位重視孩子學習的父母,教孩子的方式是以「一問一答」方式,孩子一開始還能被教材吸引,久了便麻木了,覺得無聊,更討厭被考的感覺,便想盡辦法開溜了。

 考試問答的方式是多數人自小學習英語的經驗,這是了解學習成果最簡單的方法,卻也是最令人倒胃口。這種互動只是為考試的問與答,而非人與人的交流互動,孩子很快趨於冷漠或不耐煩。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到底有沒有聽懂,該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互動,而不是考他呢?考試和自然的互動最大的差別在於互動具有「延續性」,自然互動並不會突然說完一句話便停止。看看下面的比較就知道了。


考試問答
父母可能會這樣
分析說明
在孩子面前放幾張圖卡,然後說:Apple?!

通常在孩子指出蘋果後,父母頂多再說句:「很好」或「答對了」或『good job!』,便沒有下文了。接下來沒有蘋果相關的互動,這就是考試的感覺,只要考考孩子知不知道apple


自然互動
父母可能會這樣
分析說明
父母伸出手,掌心向上,說:
Give me the apple.
孩子拿蘋果給父母後,父母便吃起蘋果。



父母說:
I am hungry.
伸出手,掌心向上,說:
Give me the apple.


相信聰明的父母很快就發現這技巧的精髓,就是和孩子互動時,對話互動是有鋪陳,具有因果關係,互動回應具有延續性,可讓孩子擺脫考試感受,同時又能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英文能力。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來自爆破天使的勇氣


有位朋友曾有學習英文的挫折經驗,遇到英文,能逃多遠就多遠,反正英文不是國內的官方用語,不說英文也不會影響生活。提到開口說英文,內心非常的恐懼,害怕不會講,怕說錯。越是如此,越是覺得英文重要,因此也期待自己孩子能學好英文。縱然面對英文時,壓力大到把靈魂擠跑,仍硬著頭皮面對,陪著孩子一起學,後來,孩子變成自己的小老師,甚至有問題的時候,孩子可以幫忙解答。也發現自己不那麼怕英文,甚至覺得有點小小成就感。如果沒有孩子,他可能仍淹沒在不好的英文學習經驗中。

孩子是父母成長的動能,帶來力量的方式,絕不是站在一旁為父母喝采吶喊,而是默默放下一個炸彈炸毀父母頑固的舊世界,擊潰恐懼,帶來重建的機會孩子雖然放炸彈,卻不是丟了炸彈就溜的炸彈客,他會牽著父母的手,一起走,此刻父母有機會修改舊世界中的不完美,留下美好。有人說,勇氣是明知道自己恐懼,卻選擇往前。孩子幫助父母克服恐懼,攜手一同向前,這就是爆破小天使帶來的勇氣力量。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我都是為了你好

有位朋友條件很好,要人才有人才,學歷、工作和人品都不差,卻晚婚,不是不想結婚,是眾多交往的對象,父母都不滿意。沒穩定工作不可;漂亮但沒氣質,沒門兒;不聰明的,怕下一代變笨,更沒門兒;單親家庭的不行;家中從商的,怕日後倒閉負債,也不行;到底誰行?經過朋友父母篩選過的才行,不合格的人,連他們的面都見不到。 他們總是對朋友說:「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有位同學,從小到大,父母灌輸的職業選擇只有兩種「醫師和老師」,上大學後,她很生氣,因為社會上有太多職業可以選擇,但她從小就被限制選項,那兩樣都不是她愛的,生氣地問母親,母親的回答是「我都是為了你好。」

老實講,我也很擔心女兒,長大後選錯郎、沒有工作養活自己,但是我希望有A型人格的自己以後能避免將這句話掛在嘴邊。未來的世界變化很大,就如那位同學的媽媽,怎知日後少子化及流浪教師問題嚴重,這個職業不若過往好,醫師雖地位崇高,但健保制度也讓他們受到不少擠壓。父母愛孩子,常常超越愛自己。父母心中滿滿的「愛」付諸於行動時,有時卻變成沉重的枷鎖!「都是為了你好」,猶如尚方寶劍,高高在上,凌駕一切,更輕易抹煞孩子的自主權。當父母就是一種學習!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也要日日變化,學會放下不必要的擔憂,提起更多的信任,引導孩子愛惜自己,讓孩子主動讓自己過得更好,不是比較輕鬆嗎?!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令人抓狂的「應該」

許久以前,一位非常熟稔的朋友得獎了,我對他說「你應該很開心吧!」他立即很生氣地對我說「不要再說應該了!以後不准你說應該!」當下,一頭霧水,實在搞不清楚哪裡得罪了他,我實在為他開心呀!或許是太熟了,聽我說過太多「應該」,已經聽膩了。

多年後,為了多和孩子說幾句英文,請教旅美的長輩英文,她提到在美國說話不能隨便對人用should (應該),這具有很強烈指責的意味,認為你該做而沒有做!仔細一想,在台灣的父母,還真的很常對孩子說應該,如:
「你應該洗澡了!」
「五歲了,你應該自己一個人睡覺了。」
「以你的程度,你應該要考高分!」
「上完廁所,應該要沖水。」
「你應該要準時。怎麼遲到了?」
然而,有趣的是,有些人對自己說的應該,卻充滿不切實際的欺騙
「雖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我應該還是很了解我的孩子。」
「接小孩時,車子逆向停,應該沒關係吧!大家都這樣。」
「就婚後的男人來說,我應該還不算胖吧!」


「應該」若是對自己合理、可行且有建設性的建議,可以改善現況,是好的,例如:「我應該早點睡,第二天上班才有精神。」但是要求世界依照自己的想法運行,不只難以欣賞目前自己所擁有,更會苦了自己和親密的人,因為對別人說出太多的應該,容易喋喋不休,話語中不滿別人的作法,也暗藏著指責,引發防衛氛圍,溝通必定出現裂痕。對自己過度使用「催眠式的應該」,讓自己永遠看不清現實。若是應該常掛嘴邊,還真「應該」要好好轉換一下說法!!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與孩子一起成長,你願意嗎?

許多人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是句老掉牙的話,說得很對,只是過程沒這麼簡單。

如果能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棒的,但現實生活中卻隱藏著許多衝突、調適與磨合。原因在於小孩和成人的發展層次不同,需求也不同。尤其孩子在幼兒時期,差異更大。例如,有位朋友,上館子喜歡吃麻辣鍋,但是小孩吃不了辣;他喜歡看書報雜誌,小孩鑽上胸前擠著看,卻只能看看圖,繪本才是屬於孩子的;他和一般人一樣,習慣上網瀏覽網頁,孩子也愛盯著電腦看,但對小孩卻是不健康的;一起看電視,他喜歡看政論性節目,小孩想看卡通;….

父母和小孩各自進行的活動差異大,相同的是,每人一天只有24小時,處於同一空間和時間下的衝突,誰該妥協誰該退讓父母是成人,可以將自己的能力降低,孩子卻無法一夕之間將自己的能力提升到成人的水平,答案呼之欲出,父母應該要退讓、要妥協!「應該」一詞,不該是父母的緊箍咒!回到現實生活,應該歸應該,日子歸日子。尊重心,才能真正改變!親愛的父母,你「願意」放棄下班自由的時間,配合孩子,陪孩子看書、玩遊戲嗎?如此一來,下班也沒有自由了,你願意嗎


「與孩子一起成長」像是牽著孩子的手爬樓梯,從第一階開始,一階階往上爬,如果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當然難以「與孩子一起成長」,猶如你已經在第十層樓,不願意下樓陪孩子一起走,依然站在十樓,並對孩子說:「快爬上來,我等你唷!」。當兵的袍澤情誼之所以深刻,在於一同走過。親情,也是!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這兒行,那兒行不行?-----給孩子多樣的互動情境

Please是大多美國父母希望孩子在對別人提出要求時,必須說出的話。旅居國外的鄰居告訴我,他們會稱PleaseThe magic word神奇的字,尤其當孩子忘記說時,藉此句話提醒孩子要說。我們自稱禮儀之邦,必定不會忽略這禮節,我也不例外。

        當然,並不是直接要求孩子用Please﹙請﹚,而是先要求他用母語說「請」或是「請幫忙」,三歲的女兒最常說:「媽媽,請幫忙倒水。」或是「媽媽,請幫忙打開(餅乾包裝)。」一次,我們一起出去吃飯,女兒的水喝完了,想再喝水,我希望他自己跟服務員說,他看到服務員過來我們這兒,就舉著杯子說:「水~!水~!」當下提醒她要說:「請幫忙很開心女兒主動、不退縮,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水,能成功引起服務員的注意;可是忽略了禮節這件事,讓我發現,雖然在家時,她能常說「請」或是「請幫忙」,但餐廳對女兒而言是個新環境,尚未習慣把「請」或是「請幫忙」應用到這裡的溝通互動中。在語言學習方面,這就是類化能力的不足。

        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在家會說,就認為孩子到別地方也一定會,這可不一定唷!因為家庭是孩子熟悉的地方,口語表達上有既定的習慣,也較沒有壓力,但是換了一個新情境時,需要處理和面對的資訊變多了,可能出現遺漏,需要多一些經驗,才能幫助孩子處處都上手。換句話說,在語言學習上,孩子需要豐富的互動經驗,幫助他們熟悉習得的語句。這也就是為什麼常聽到要給孩子豐富的情境,因為這樣可以強化孩子能力!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懂孩子的心


男女朋友發生爭執或分手時,常聽到「你不懂我的心!」還有熟能詳的諺語「知人知面不知心」,姑且不論這句話的負面意涵,可見真的不易被理解和摸透。不少人都想擁有讀心的超能力,想知道女朋友在想什麼、想知道口齒不清的小孩到底想說什麼、想知道老闆指示的背後涵義、想知道牌桌上對手要打的牌。人生,想知道的太多了

我們沒有監聽別人心聲的超能力,但和別人互動時,隨時都在運用天生的本能去猜心可惜,我們只是平凡人,只能用有限的感官、認知能力和舊經驗等能力來收集資訊,進行判斷,不時還要受到自己內在情緒的干擾,因此,判斷失準是常有的事。

儘管如此,但是還是有準確度很高的時候。一次聚餐,朋友帶著11個月大的孩子一起來,吃飯吃到一半,小孩咿咿啊啊地躁動,我問朋友:「他是不是坐太久了?」朋友馬上回答:「不是,他想要桌上的蓋子。」果然,孩子拿到蓋子後,馬上安靜下來。或許你會說:「因為她是媽媽呀!當然比較了解自己的孩子呀!」別將媽媽神格化了!好似懷了孕,小孩一生出來,媽媽就該理所當然的什麼都會。媽媽也是普通人,她和別人不同之處,在於她對孩子的付出,付出時間、精力、關心和愛。付出,讓我們更懂孩子的心

說到這兒,耳邊似乎有個聲音說「孩子還小,懂甚麼呀?!我是父母,該聽我的,我說了算!」我只能說:

如果你不懂孩子的心,孩子哭鬧的時候,你無法找出癥結點,只覺得他無理取鬧,便會動手教訓,至終,你一定是後悔的人。
如果你不懂孩子的心,他說話口齒不清時,你不知道他想說什麼,想要示範說正確的話給孩子聽,也無所適從。
如果你不懂孩子的心,是因為孩子小,懂得沒有你多,那麼你就錯了,你們的溝通將永遠不通。
如果你不懂孩子的心,是因為不願意去懂、懶得去了解,你們的心將越離越遠。

我們無法讀懂每個人的心,但,如果你是父母,上天將給你一個大機會,因為祂將可以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放在你眼前,但拿起這鑰匙需要力氣和時間,孩子會花十多年的時間在你旁邊等待,等著你拿起鑰匙,你若願意使用這把鑰匙,必定能會獲得很大的滿足,同時讓你更了解自己,因為你的孩子來自於你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錯!不對!」---這樣說才不對!

年幼的孩子正在學習人類世界的規則和定義,常會受到成人的指正,尤其是在認識數字和顏色時,最為明顯。常見的互動問答是

大人「這杯子是什麼顏色?
小孩「綠色。」
大人「不對,這是藍色。」
      或著,恨鐵不成鋼時會拉高聲調說「錯!這是藍色的!」

這是常見的互動過程,似乎沒有什麼奇怪之處。曾經在一次教學觀摩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也是這樣,經過討論後,才發現平淡無奇的自然互動,潛藏著批判與打擊。試想,若是個學習比較慢的孩子,需要比較多的練習才能學會分辨藍色和綠色,自然受到的糾正也比較多,每次在他的回答後,聽到的都是「不對」或「錯」這類負面的語言,可能只記得前面的話,後面的糾正都忘了,這猶如拿著棒槌敲孩子,三天兩頭這樣敲打,孩子的自信心不被打扁,才怪!然而,我們大人卻常對孩子說: 「你要有自信喔!」自信不是別人喊出來的,是在孩子日常生活互動中一步步建立的。



該怎麼減少對孩子的負面打擊呢?很簡單,若是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剛起步時,在回應的對話中把「不對」或「錯」刪除,直接說出正確的,如:「不對,這是藍色。」。另外,若孩子的平時的能力還不錯,也可運用比對的方式讓孩子去觀察比較,如:對著一枝藍色的筆說:「這是藍色的。」再問一次孩子:「這杯子是什麼顏色?」這個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孩子有自己思考的機會。大人多一點的耐心等待,孩子就多一點時間強化自己的能力。


和孩子說話時,是不是也將這個否定的習慣帶入互動中呢?或許有,或許沒有,有空可以聽聽看自己說的話唷!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簡介--英文童書推薦書單


親子共讀英文繪本是打造英文環境的一部分。透過閱讀英文繪本,父母不需事先準備,只要按照書中的內容念出即可。現在的繪本也越來越精緻,不單單只有紙,為了增加觸感和趣味,在素材上加毛料、塑膠、亮片等等豐富孩子視覺和觸感;書中具巧思設計許多洞洞、轉盤或精美立體的摺紙書等增加趣味。在聽覺刺激上,早已出版有聲音樂CD書,現在有些書更搭配點讀筆,筆滑過書中不同圖文就出現相關配樂或是英文朗讀,互動感更加提升。

然而,在眾多選擇的英文繪本中,該如何選擇優質的書籍,才不會踩到地雷呢?我們不大可能親自試讀每一本童書,現在,已經有不少專家推薦英文繪本,供大家選擇,踩到地雷的機率大幅降低,相對地能買到更多優質繪本,減少浪費金錢,也節省父母摸索試驗的時間。以下對市面上常見的兒童英文繪本書單簡略的說明。

ß汪培珽的私房英文書單
作者對孩子有豐富的共讀經驗,不只分享教養觀,也分享書單,依孩子共讀的年齡從0歲到5歲以後,區分為五個階段。書單中的書多為不同系列的叢書,如An I Can Readlevel 1~level 4),或是某出版社或作家的系列童書,在這一系列童書之前都有簡略說明。每一本書名後皆有標出內容所要傳達的核心精神,如:愛、冒險、友情、助人等等,父母可以概略知道書的方向,但仍不清楚內容是什麼,可至網路書店查詢更詳細的訊息,如:

ß吳敏蘭-繪本123,用五感玩出寶寶的英語好感度

書單以主題分類的方式介紹,分別為「開啟寶寶的閱讀之門」、「一起來玩顏色」、「你今天吃了些甚麼」等等,還從繪本延伸出許多豐富有趣的感官親子活動。這位媽媽的部落格詳細列出每一本書,請參考: http://blog.yam.com/ruby1231/article/67521656

ß廖彩杏--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一年52100本英文繪本閱讀計畫》
此書單為作者和孩子的共讀經驗形成的「有聲書」書單,由於自己孩子的表現已看出成效,因此作者強調只要持續、規律地讓孩子聽英文有聲書,就能輕鬆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有聲書」這個切入點,真是減輕大多父母不敢開口的壓力,燃起無比希望,也帶動書店的銷售量及團購熱潮。吳敏蘭和廖彩杏書單的內容在網路書店有很清楚的分類,只要點進去,大多數的書都一目了然,參考網站: http://www.pcstore.com.tw/goethe/ 

ß金善護--《媽媽是我的英文老師》
熟悉這本書的人可能比較少,作者是一位韓國媽媽,根據自己和女兒共讀的經驗,推薦一系列的書單。這一整本書主要以42本繪本為主,不只簡述繪本的內容,也分享共讀這本書時親子的互動及作者的感受,每篇文章中還呈現繪本的主要句型練習及可以從事的親子活動。在文後還另外推薦100本英文繪本,分成五個等級供父母選擇時參考。這些書可以在麥克兒童外文書店找到。

好書人人愛,書單中雖有重複的書,然而各有其特色,汪培珽的私房英文書單分享,引領了許多父母共讀的方向。吳敏蘭的書單呈現出繪本的多樣豐富及有趣玩法。廖彩杏的有聲書單,讓對英文共讀卻步的父母奮力往前衝。金善護的書聚焦繪本中的文法及親子活動設計,可作為父母的另一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