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來位美國大叔吧!------錯誤的期待

引自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22I_Want_You_For_The_U.S._Army_Enlist_Now%22_-_NARA_-_513533.jpg

曾經想過,若我的孩子有位美國鄰居,大家像住在眷村那樣地融洽密切,孩子們玩在一起,自然而然學會英文,該有多棒!或者,如同某位鄰居,被公司外派到美國,帶著小孩和太太一起去,等到小孩五歲時在回台灣念幼兒園,屆時孩子的英文英如同母語一般流利,就不用擔心孩子的英文學習之路。但,幻想總是美好的,這些都難以強求,只能隨緣。

提到學習英文,很多父母隨即想到沒有所謂的「環境」,馬上就放棄了,因為沒有美國大叔當鄰居,自己也不能像美國大叔一樣說流利的英文,還是算了吧!許久以前,我也有這樣的想法,後來,熟悉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時,發現這樣的想法中隱藏著「錯誤的期待」,這個錯誤的期待源自於「希望自己的英文能學得像英文母語人士一樣好。」所以會出現:

「我的英文沒能跟美國人一樣,所以我的英文沒學好。」
「我的英文沒能跟美國人一樣,所以我不好意思開口。」
「我的英文沒能跟美國人一樣,提到說英文,一切就算了
  吧!」

事實上,研究指出我們的英文能力永遠不可能像母語人士一樣好,即便在移居美國二十年的人也是如此,這是事實。

承認不如人,並不代表自己不行。前一陣子,看到一位退休的長輩正在教兩歲的孩子說「I love you.(我愛你)」,小學畢業的她,沒學過英文,更不認識英文字彙,就只會說幾句,卻傾囊相授。她相信,大人必須開口說,孩子才有學到的機會。有沒有英文環境?!對她而言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她可以做什麼。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們一提到和孩子說英文,浮上腦海的是:「我怎麼可能每一句話都用英文說?!算了吧!」沒有人如此要求,這樣的要求,是苛求。我們常不自覺地被困在自己畫的框架中,不是嗎?錯誤的期待是累死父母和孩子的源頭,也阻礙有益的行動。英文是個溝通的工具,父母們找機會或計劃性地在生活互動中和孩子說幾句簡單的英文,這宣告的意義是:

「英文是溝通的工具。孩子!你看,爸爸媽媽有在用喔!
「英文不是用來應付考試的,在生活中可以用到。」
「哎呀!英文就和台語一樣嘛~!在生活中會遇到。」(對母
  語是中文的孩子而言)

這種身體力行的認同,比回家拿著棍子叫孩子複習英文教材更有力。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