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從基本溝通概念看親子英文互動

溝通是訊息相互地傳達,不論使用何種語言,人與人互動中,自然地傳遞很多訊息,舉凡用詞、動作、表情、聲調、時間、地點環境等訊息皆是,它們有時是一致,有時則不是。當這些訊息所呈現的意義是一致時,孩子便能輕易地了解父母所說的英文,不需要靠中文(母語)翻譯。

溝通表達能力是天生的,每人都能充分地自然表現,但有些情況會使人表現不自然,導致傳遞的訊息不一致。邊想邊說英文就是一例。

某天,一位爸爸咬了一口蘋果,眼睛一下子張大,嘴角上揚,滿足地點點頭說好吃,兩歲的孩子一看,馬上搶著吃。不久,爸爸在吃火龍果,咬了一口時突然想和孩子說英文,原本想用delicious表示「好吃,眉頭一皺,突然想到yummy才是兒童較常聽到詞彙,而且對小孩而言也比較好發音,於是正經嚴肅地說出:「It ‘s yummy.」,少吃火龍果的孩子,愣愣地看著爸爸,孩子看不到爸爸的內心戲,更不知道邊想邊說英語讓爸爸表現得不自然,單從這些不自然的表情和語調,就懷疑這奇怪的水果是否好吃。 親子互動時,不僅說話內容能傳遞訊息,表情、聲調也是,這些都是溝通互動的要素,有時表情或聲調傳達意思的強度甚至大於說話的內容。

簡略來說,溝通互動時,有三種方式可透露出一個人內心意圖、表達意思,就是「說話內容」、「語調速度」和「動作表情」。


1.          說話內容:代表的是「語言」部份,即指口語表達的語句意義。這就是父母開口說出的英文詞句。這些必須是與現實情境一致。

2.          語調速度:為伴隨說話時同時出現的「副語言」部分,不僅指父母說英文詞句時的語調和速度,還有音量、聲調、速度、或停頓等等。請不要小看它們,它們幫助孩子在理解詞彙上,可是非常有力的,例如:當ABC PaMa跌倒,很痛時會說:「It hurts.」並且加重「hurts」的音量和聲調,孩子才會接收到痛的感覺。

3.          動作表情:是不需要仰賴說話,也能傳達訊息的「非語言」部份,透過手勢、身體動作、身體碰觸、身體姿勢、臉部表情和眼神注視等來傳遞訊息。以上述跌倒為例,即便不說話,只要有痛苦的表情,孩子仍舊會知道你很不舒服。讓孩子快速學會英文的意義,英文詞句加上動作表情等於如虎添翼。



所謂說話內容是許多英文工具書中呈現的英文詞句,親子互動時是父母想表達的英文口語,但為什麼還要強調「語調速度」和「動作表情」呢?因為許多語言工具書總是輕描帶過,然而在情境背景中,它們是幫助孩子直接理解英語的有力工具,父母不僅要依據情境說出英語詞句,更要在語調、音量、語速、表情、手勢、眼神及動作上表現出情感和意圖ㄧ致,孩子就能很快地了解你們的意思,直接學習到英語語句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