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教孩子面對困難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學習態度的源頭,想讓孩子勇於挑戰困難,首先要把握失敗或挫折的時機,倘若父母被負向情緒或面子所主宰,反而失去良機,種下逃避的種子。

某天,小牛在組模型,恰巧模型的材質是紙片,一不小心就會弄凹,模型就不挺了。組裝一個有12個洞的紙片時,小牛試了一下,覺得太難了,請爸爸來幫忙,爸爸原以為很簡單,沒想到很難,加上自己的手本來就不靈巧,也失敗了,發怒抱怨著說:『是誰買的模型,真是要整死父母嘛!』組裝這個模型不如看電視來得輕鬆,於是父子倆跳到沙發上看電視。您覺得這個孩子學到什麼呢?很簡單,是『遇到困難就放棄,選擇輕鬆事情做。』倘若這樣的想法深植在小牛心中,試想一下,小牛長大工作時,遇到一點困難會怎麼辦﹖他很可能搖搖頭說:『好難唷!我不做了!』然後,一份工作換過一份。最後,還可能變成啃老族。

我們總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求孩子克服,但是,有沒有在生活中以身作則呢﹖Line上面流傳著比爾蓋茲,教導三歲女兒面對困難的方式,就是每天都告訴女兒自己要出門去挑戰困難,女兒便自然地在生活中挑戰困難的事。這就是用心在生活上的身教。許多父母都渴望把教小孩教好,但在教養孩子上,最困難的,是太擅長出一張嘴說話,而看不到自己的行為語言。其實只要記住,遇到困難時,父母不必完美的解決,更不需要多靈巧的雙手,只需要面對問題的正確態度,腦子裡想的是如何克服問題,動口說:
       『這真是不容易呀!!
       『我們來動動腦,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裝上去?』  
       『想一想,有什麼辦法可以完成﹖』
       『我們多試幾次』


困難是否被漂亮的克服,並不重要,重點在於過程中不斷的嘗試與動腦。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我們都是巨變下的父母

「我們都面臨著巨大的改變!」這句話好像對,但又好像沒什麼,日子還是一樣過下去。台大研究歷史的呂世浩老師所著《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中提到歷史的巨變,往往不是驚滔駭浪似的急速改變,真正的巨變是在「繩鋸木斷,水滴穿石」,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在不知不覺中,沒有人命令,可是人人都會自然去做的東西,這才叫做巨變。

是的!我們確實活在巨變當中,這是場科技帶來的巨變。沒有人命令我們,但每個人都會很自然地去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而且是很用力、大量、放不開手地使用。工作和人際溝通都少不了手機,休閒娛樂更少不了,這些科技產品像一根釘子扎扎實實地釘在牆上,生活中的一切都掛在上面。當然,它們也常充當保母,替代父母的職責,讓父母可以在繁忙的工作或生活壓力中喘口氣,因為它們的魔力太強大,孩子看到馬上安靜。它也讓父母們驚嘆孩子的學習能力,例如,三歲的孩子能自己打開WORD。若是長期3C產品的使用兒童,這樣的表現可能也不夠看。

這個巨變來得太快了,當我們在享受它的便利、驚訝它的新奇時,無暇思考它對人的影響。有著太多來不及
   人文素養來不及提升~~
 人們似乎只看到在通訊軟體的發言便利,自我中心,忘了該有的道德素養,在line群組上,放肆濫罵,看不到同理心和尊重。
   心理素質來不及茁壯~~
 受挫力和自信不夠強壯,網路互動似乎成了人生重心,在網路上受到語言攻擊,彷彿世界崩毀,自我放棄生命。
   應變能力來不及跟上~~
樂於助人是自小就建立的概念,遇到他人求助時,該不該幫忙? 一位陌生女子謊稱有急事向一位伯伯借手機打電話,好心的伯伯將手機借給她,這位女子卻利用手機裡的line,以伯伯的名義向親友們詐騙,使得這位伯伯得賠償親友一大筆錢。


這個巨變來得太快了,若我們只從腦子裡提取小時候被教導的經驗來教孩子,卻不從教與學的本質出發,絕對跟不上時代。有個小故事是這樣的:媽媽告訴女兒煮火腿湯時,要將火腿一刀切成兩半後再丟到鍋裡煮,女兒很好奇地問:為什麼?媽媽說: 不知道,妳奶奶都是這麼做的。於是女兒去問奶奶,奶奶說: 因為當時的鍋子不夠大,整個火腿放不下,現在家裡的鍋子夠大了。』」聽到奶奶的回答,有歪腰的感覺嗎?我們將太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背後的意義,科技產品無聲無息地蔓延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認為沒什麼?這些是新的東西,過去的經驗無法告訴我們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必須更警覺、更多疑問,更多思考,例如當孩子隨手接觸到這東西後,行為有什麼變化?他學到了什麼?長久下去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此才能了解科技產品對孩子行為的影響,與時並進,調整教養觀點及方式,盡量減少科技產品帶來的負面影響,才能盡情享受它們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