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滑呀滑!滑掉什麼?—當下責任

有一天,訪視某所幼兒園, 一進幼兒園的大門是寬敞的操場,操場後面是幼兒的教室。這天我提早到了,正好聽到幼兒園主任提醒某位老師說「某某老師,今天看到小花(化名)爸爸時,一定要提醒他不要再滑手機了。昨天,他從教室接了小花和小花妹妹後,就一直滑手機,沒有牽著兩個小孩,更沒看一下她們,任由兩個小孩子自己跑來跑去,小花妹妹還自己開大門衝出去,還好被老師發現制止,大門外車子很多,很危險!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今天一定提醒爸爸注意。想要滑手機,回家再滑吧!」


聽完,立刻想起前一陣子的新聞,有位馬來西亞媽媽帶兩個女兒逛百貨公司,因為講手機,忽略兩個女兒正在玩手扶梯,其中一位小女孩從手扶梯的縫隙摔落,當場摔死。這不是第一件因使用手機而疏忽孩子的安全,也絕不會是最後一件!手機帶來的便利性,讓人可以隨時收發訊息、隨時看偶像劇、隨時打電動、隨時做生意、隨時上班,打破了空間的侷限。這一分鐘滑一下,三分鐘後再看一眼,手機發出的「叮咚聲」,如同「聖旨到」,嵌入神經反應,馬上跪迎。

或許有人覺得滑手機只是個簡單的動作,似乎沒啥大礙,可以一心二用,邊走邊滑、邊吃飯邊滑、邊開車邊滑、邊接小孩邊滑。但是滑手機確實轉移了注意力,漸漸地讓人忘了「當下的責任」。然而,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習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並為這些事件負起責任。例如:一歲多的孩子,在搖搖晃晃中學習走路的,把路走好是他的責任,跌倒摔痛了,是他未盡責任的後果。父母常要求孩子專心吃飯,因好好吃飯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身體營養不良、多病多痛是未對自己健康負責的下場。既便成人開車上路,也是安全第一,要為自己的安全和周遭其他人安全負責。父母接小孩放學,其應做的本分,當然是帶著孩子安全的回到家。

可是,每天滑呀滑!滑呀滑!很容易滑暈,靈魂也容易滑走,只剩下軀殼陪伴孩子,別讓手機滑掉你當下的責任,忘了生活互動中對自己及對他人的責任。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鼻涕的對話

玩一玩,看看你是那一類型的人,孩子從你的行為學到什麼。

題目
在浴室裡,如果一位三歲多的小孩,在你面前口一閉,哼一聲,流下兩條鼻涕,你會說什麼呢?

選項
A.      唉唷好髒喔快擦乾淨。
B.      不說話。(看看孩子自己知不知道怎麼辦。)
C.      大棒了!!你會自己擤鼻涕了
D.     哇賽看看你的鼻涕像什麼?」

說明
A:真情流露型。
這是一般成人的第一反應,有時候還可能會說:「啾苔哥!(台語)」孩子學會鼻涕是不乾淨的,需要被清除。也了解到鼻涕是不受歡迎的東西。

B:冷靜理性型。
忍功一流,很清楚自己教養行為和目的,希望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行為。在靜默下,讓孩子自己決定該怎麼做,是求助還是自己拿衛生紙擦乾淨。

C樂觀開朗型。
欣賞孩子的能力,凡事往好處想。孩子的鼻子裡塞滿鼻涕,是父母背上摸不到的刺,終於等到孩子會自己擤鼻涕了,開心之餘,也肯定孩子的能力,激勵孩子日後自己擤鼻涕。

D找樂子型
覺得生活對話或事件不斷重複,實在無聊。換個觀點,讓孩子動腦想一想,即便是流鼻涕,也要訓練一下孩子的聯想力。

你的選擇是什麼呢? 前一陣子,我女兒就在浴室這樣子,我使用D的說法﹙哇賽!看看你的鼻涕像什麼?﹚,她在鏡子前愣了三秒,我以為她覺得很奇怪,然後,她說:「像麵條。」我笑著說:「對耶!像長長的麵條。而且是白色的麵條。」心裡想的卻是:「還好不是黃色!沒有細菌感染。」

父母面臨到孩子流鼻涕的頻率真是太高了,想想看,每回你說的話都是一樣的嗎還是會依著孩子的能力或是教養目的不同而做變化呢參考上面的回應,讓親子對話互動更多變化,你會發現滿有趣的。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父母的行為就是在說話

「別聽那個男生說什麼,看看那個男生做了什麼!」這是提醒戀愛中的女生判定男朋友好壞的方法,女生似乎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蒙蔽,不知道女生從幾歲變成聽覺型的動物,至少,我很清楚在幼兒期,女孩絕不是這樣,更別提男孩了,他們似乎是天性似的奉行這精神「別聽爸媽說什麼,看看爸媽做了什麼!」


看著孩子天使般可愛的臉龐,是否有時卻覺得孩子不乖或不將父母的話當一回事?例如:叫孩子刷牙或洗澡總是叫不動、該吃飯了總是在看電視、孩子好像很依賴、吃飯總是滿場跑。當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就要檢視自己言語和行為是否一致,孩子們讀的是父母行為的意思,而不是一直掛在耳邊的話。如果抱持著孩子還小,長大就懂的心態,就是姑息!是溺愛!辛苦的永遠是父母自己,若有望子成龍的期待,更不能忽視這些養成孩子習慣的小細節。

試著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分析自己的言行吧!藉由下面兩個例子,看看父母說什麼?又做了什麼?孩子從中接收到什麼訊息呢?

ß叫孩子吃飯,總是叫不動!
爸媽說的是
「快過來吃飯,不要再看電視了!」
爸媽做的是
電視機卻一直開著。
孩子接收到
電視開著,就是可以看,不用過去吃飯,等我看完!

ß該洗澡了,總是拖拖拉拉!
爸媽說的是
「玩具玩到八點,就要洗澡!
爸媽做的是
孩子想玩玩具,就一延再延。
孩子接收到
當然不用急著洗澡,想玩就可以一直玩。

    別小看孩子!他們都是天生的談判專家,為了達到他們的需求,精得不得了,換句話說,他們很容易從你的行為中發現你已經鬆動、退讓,即使你不斷大聲嘶吼,他們仍會輕鬆地踩著你的底線橫行,直到你抓狂。孩子不是不聽話,更不是不乖,他們只是讀出父母行為的話語。下次,覺得孩子不聽話,先別生氣,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行為,說不定面臨的問題很快就迎刃而解